日式后手缚日语是Takate Kote=TK,最主要的标准是胸上和胸下的两道横向绳圈。 下图是束缚绳艺网小编随便搜索绳艺其中8张图片中有7张是日式后手缚。 对于喜欢绳艺的爱好者,日式后手缚(TK)大概算是基本功,几乎人人都会,如果到了能熟练绑好日式后手缚(TK)的程度,那么其他的基础绑法大体上都可以绑出来,今天的日式后手缚(TK)是如何一步一步演变过来的呢? 首先介绍一个词Gote.这是一个日语单词,最早的使用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是一些列后手缚捆绑的总称,指的是双手绑在后边,并且于胸部的绳圈相连。在历史上这是警用绑法(捕绳术)。 在警用绑法中,Gote并不是主要的绑法,大多数警用绑法会只绑在上臂而不是今天的把上臂和胸部全部绑在一起的绳圈。有两个主要的原因:1.当时的警用绑法突出严厉,都会绑颈部绳圈,缠绕颈部之后缠绕上臂非常的自然而流畅。2.当时的被缚者多为男性,胸部没有丰满到可以限制绳圈滑落。 日本公认的第一位绳师伊藤晴雨(Itoh Seiu)对Gote进行了情趣化的改良,在20世纪初,他所捆绑的Gote开始取消颈部绳圈,而在上半身出现两个或是三个绳圈。具备了今天TK的雏形。 历史记录中,并没有出现过上面或者下面的收紧绳,到了1950年代-1960年代的照片中,开始出现一些收紧绳。 下部收紧绳由伊藤晴雨的弟子美浓村晃绳师(Minomura Kou1920-1992)开始系统的使用;在1970年代,由濡木痴夢男(Nureki Chimuo1930-2013)开始将下部收紧绳作为防止下部绳圈移动的手段广泛使用在非动态吊缚中。(此处应该由日式老照片,但不好意思,老照片中穿衣服的实在找不到) 下部收紧绳慢慢成为固定样式而存在,因为手肘处与身体间空间较大,方便处理;另一个是因为它能起到固定下部绳圈防止滑动的作用。 奈加绳师(Naka Akira 出生于1959)作为濡木痴夢男的徒弟,开始将下部绳圈使用在动态吊缚中。 (非动态吊缚和动态吊缚的区别是,在1990年代之前,很多绳师将模特绑好后,由助手抱起,再由绳师将吊绳绑好,之后助手离开,模特安稳的被吊起,由于过程中模特不会剧烈活动身体,这样可以避免绳圈滑动位移。或者说就是因为没有收紧绳,绳圈会位移而不得不使用这样的手段;有了收紧绳之后,绳师可以用力将模特直接拉到空中,过程中允许剧烈运动,这就是动态吊缚。) 奈加绳师依赖其非常出色的捆绑技术,使绳子各部分之间的张力(松紧度)非常完美,可以创造出许多不同寻常的吊缚样式,使模特能够承受更长时间。 最早一位同时使用上下部两个收紧绳的是明智伝鬼(Akachi Denki 1940-2005 ),他创造的后手缚,被以Takate Kote的名称广为流传,成为今天比较常见的样式,很多道场都可以学到。这种情况的产生要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继承了明智伝鬼艺术风格的绳师神风广泛的传播。 Akachi Denki风格的TK是为了日本女性的身体设计的,在近些年持续不断的发展中已经暴露了一些问题,上部收紧绳的使用更多的是表现捆绑来自于Akachi Denki风格,实际中是否有用目前存在一些争议,对于那些身体条件与日本女性不同的模特会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一个是上部收紧绳很可能造成腋下神经压迫,让模特受伤;第二个原因是,因为身体条件的不同,上部收紧绳“很难做”,空间不够,再Akechi风格内部也会有一种替代方案,使用较低的位置穿过腋下,这身体正面向上去缠绕上部收紧绳。 因此,现在你可以看到一些绳师不使用上部收紧绳(典型的奈加风格),这两种风格在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观点,最终,也许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没有在胸上和胸下两个绳圈上施加额外的力,收紧绳并没有太多实际上的功能(明确的说就是不使用吊缚),所以那些强调爱欲方面情绪的,注意点在被缚者感受的绳缚风格,如雪村春树常常不使用任何收紧绳,因为雪村流极少使用吊缚,同时要求表达的想法非常直接。 关于安全性,日式后手缚差不多是使用最广泛的上半身绑法,适用于各种吊缚,有很好的受力结构,而且吊点非常好安排,前,后,侧都可以布置吊点。受力和风险点有以下几个。 在来看上面的图: 红色为功能性部分,也是日式最主要的特征,风险主要在胸下绳圈的双臂部分,过紧有可能压迫双臂神经,胸下部分受力也会压迫胸腔引起呼吸困难; 绿色功能性部分有很多种变化如:在中间非常常见,可以自由发挥,但要确保装饰绳不要靠近颈部,防止影响颈部供血,这一点非常重要。 再明确一下名称,Gote这个词在日语里是后手的意思。手在背后;Takate 日语:高手,手要抬得高。 Kote日语小手,小手的意思是手腕和前臂,就是通常绑绳子的位置。日式后手缚的全称应该是:Takate Kote Gote (简称TK)描绘清楚了捆绑的位置和样式,也许最初的日式后手缚,双手的位置很高,束缚绳艺网小编暂没有找到相关资料,先写到这里,关于日式后手缚(TK)以后还有的写呢。